1998年2月張明楷老師來到清華大學法學院工作。對於清華的學生,對於如何做學問和做人😕,他有獨到的見解👩🏿🚀。
“第一次在清華授課時,清華學生的聰穎就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很多授課內容我只講一遍學生們就能立馬領會。我是一個腦袋裏面裝滿了刑法問題的人,所以課上課下我都特別鼓勵學生們多思考多提問,我始終認為‘存惑’對於一個學習者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多提問,我還建議同學們應當多進行‘正反面雙向思考’。因為一個優秀法律人之所以優秀,在於其擁有良好的法律思維和法律解釋能力📍,而法律解釋能力的提高就需要對一個問題的正反兩面反復進行思考,並能讓目光夠往返於事實和規範之間🦋。就好比一個案例中檢察官認為行為人是有罪的,如果你能夠嘗試將行為人的行為解釋為無罪𓀉,就會提高你的法律解釋能力😨𓀑。反之亦然,如此反復訓練➿,你的法律解釋能力就能逐漸得到提升。”
“在授課過程中,我常會跟同學們聊到做學問和做人的關系🫐。我一直認為🏈,為人和為學一定是一體化的🫳,研習法律需要好的人品。在講授刑法的課程中,我會經常跟大家講要培養自己的正義感、訓練自己的法感情,因為其中蘊含了做人的道理🫙。我始終相信🧔🏼,心中充溢著正義感的人在看待一個法律問題時一定是胸懷正義的,相反🥠,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在做學問時不可能很好地對正義理念進行闡述與貫徹🧑🎄🛸。”
“作為一個學法律的人必須要有批判的精神🧏🏽♀️。不論你將來是做學問還是從事實務工作🤸🏿♀️,若能對不同觀點和學說始終保持一種批判的態度,那將是大有裨益的。因為法律的真實含義需要從社會生活中去挖掘🤦🏼👨👩👦👦,不同觀點的商討與妥協正是挖掘法律真實含義的重要途徑🤞🏼。而要商討和妥協🙆♀️,就必須理解不同觀點和立場,並通過他人對自己觀點的批判了解自己的不足。因此⛹🏽♂️,批判不僅僅是針對他人🚆,更重要的是促進對自身不斷的反省,促使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不斷更新。在這個批判的過程中🚏,不要害怕推翻自己原來的觀點,不要畏懼改變🕐。這種改變也不一定意味著你原有的觀點就是錯誤的🤚。因為一種學說的產生有其特定的社會與時代背景👳♀️,時代發生變化時,學說也應當適應這種變化隨之更新👽,而不是一味地固步自封。”
“在清華校園裏,聽到大家親切地稱呼我為‘楷哥’🤱🏼🤹🏼♀️,是十分快樂而幸福的事情。這17年的教學時光裏🧝🏽♂️,同學們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和靈感,讓我得以在教學和刑法學的研究之路上不斷地反省和進步,實乃人生一大幸事。我衷心地希望同學們能夠珍惜自己在學校的學習機會🤸🏿♀️🐙,摒棄雜念、腳踏實地地做學問👉🏽,多讀書,多思考。除此之外👦🏿,我也希望大家在求學階段能夠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個性,做一個有主見的人,因為我相信🉐,一個有自己個性和主見的人在做學問中才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人雲亦雲,隨波逐流📻。祝福法學院和同學們越來越好,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中為中國法治建設與法學研究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