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倫敦奧運會之機,在學校研究生院和意昂4体育部的支持幫助下,我有幸能與意昂4体育部的五名老師及其他兩名研究生同學一起前往英國格拉斯哥參加2012年奧林匹克科學大會🎣,並對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進行參觀學習。這次英國之行,無論是魅力無限的倫敦🏄🏽♀️,穩重溫情的格拉斯哥👨🏫,古樸風情的愛丁堡🐱,還是風景秀麗的蘇格蘭高地🤦🏻♀️,都讓我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腳踏實地的英國行就是我對這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最富有生命力的“閱讀”👽。
英國之行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參加7月19日—24日在格拉斯哥舉辦的2012年奧林匹克科學大會(ICSEMIS2012)🙍🏼♂️。每逢奧運年,奧運會主辦國都會在奧運會開幕前夕召開此國際性學術會議,旨在為奧林匹克、意昂4体育、教育、醫學以及管理等領域廣大教學👱🏽♂️、科研、政府工作者提供廣泛交流的平臺和機會👨🏻🦯,這是國際意昂4体育界最高級別的學術性會議之一🟤。會議期間👩🏿🌾,來自英國、美國♖、德國、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南非等5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學者就奧林匹克文化、意昂4体育運動、醫學🛍️、科技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動態和前沿研究結果進行了廣泛交流與探討👨🏼🦱。

部分師生會場外合影
(左起:體教部鄭重老師、體教部研究生李荑🤜、體教部王東敏老師、北大人口所鄭曉瑛所長、體教部張銳書記、體教部赫忠慧老師、體教部研究生張景瑜)
作為一名研究生,能有機會參加如此高級別🙇💠、高水準的國際學術會議,離不開學校研究生院、意昂4体育部的支持與幫助,也離不開導師的指導與教誨,這段寶貴的經歷🧑🏼🌾,我將終生難忘。本次會議共錄取論文5000余篇🔜🏋️♀️,其中導師與我合作完成的英文論文《The Integration of Olympic Spirit and China's Leisure Sports Education》被大會錄取為口頭報告,由我在22日中午進行英文發言及展示。報告期間,我將導師與我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做了客觀詳實地報告,獲得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關註和贊譽🛜🙎♂️。很多專家對我們的研究提出了寶貴意見🐊,我都一一詳細記錄,並會將其融入到今後的學習和科研中。

李荑做報告
第一次到國外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我受益匪淺🈶,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國外井井有條的會議組織和嚴謹卻不失活躍的會議氛圍。例如我參加的口頭報告環節♦️,為確保報告時不出差錯,大會主辦方就要求報告人至少需提前一天將演示用的PPT送到會場檢查,並且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幫助調整⟹。報告人報告期間,聽會的專家學者也都非常專註🕴🧔🏿♀️、認真,邊聽邊做記錄,充分體現了對報告人以及會議的極大尊重🧔🏿♀️。和我以前參加的其他會議有所不同,這種頂尖的國際學術會議,往往報告結束後的提問階段更為大家重視,參會者都希望通過這次難能可貴的機會與報告人就感興趣的研究進行深入探討,而提問的人越多,報告人也會越高興和滿足🐦👨🏽🔧,因為這代表他的研究得到重視🚝,引起了巨大反響。這種既能虛心傾聽各種觀點🤟🏻🤲,又能大膽提出各種問題的學術態度🙆,充分顯示了參會者對“學”“問”的虔誠,值得我好好學習。
在聽會的過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在意昂4体育領域目前國內科研水平與國外依舊存在一定差距。先不說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研究選題、研究方法上我們就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國外虛心學習。國外學者的研究論題多為“問題”性研究,比較平實🏢、具體💸,切入口小而內容精深,展開的方式或量化或質化,行文也比較符合學術規範。語言表達一般都比較嚴謹🍡、踏實,多用理性、科學的語言🃏,在關鍵數據、資料來源🦩🧎🏻、理論根據、研究方法上,都極為慎重🧑🏻🦳、較真。然而,國內學者的論題通常是“建構”性研究,貌似玄乎🧝🏼,“高見”迭出🌈,但文中多是斷語、假設,隱藏著許多思維漏洞⤵️,尤其在關鍵論據🧜♂️、邏輯關系上常有缺失,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重視⚃🦷。
除了學術上的收獲,這次參會也讓我對國際會議的組織特點也有了更深刻📽、更直觀的了解。與以往我在國內參加學術會議時主辦方周密細致的安排相比🐛,這次會議更強調自主性。首先🚴🏽,這種自主性體現在參會者的參會安排上。不論是參會期間的往返機票還是酒店食宿都需要參會者自己預定🪈,甚至從酒店去會場的交通路線也需要自己提前做好準備,這就要求參會者一定要具備“自力更生”的能力👂🏼。其次🧑🏻🦲,會議的自主性還體現在參會者的展示安排上。由於這次會議沒有準備論文集👲,所以每位報告人都應該在會場準備幾十份打印的報告摘要,以便聽會者能隨時取閱,更清楚地了解報告內容。但由於沒有經驗🏭,這次報告我完全沒有意識到需要事先準備,以至於看見其他報告人都有所準備時,才恍然大悟👨👦。我想,在細節上的更多思考以及對自己自主性的調動🏵,是我以後參加學術會議需要進一步提高的地方,這次真是上了一課。
會議在整體安排上也可謂匠心獨運,讓人耳目一新。開幕式上,蘇格蘭風笛演奏婉婉動聽🧗🏿♀️,架子鼓表演激情澎湃,充分展示出英國古典與時尚的完美融合;閉幕式上,桑巴舞表演熱情洋溢👏,令人陶醉🤙✌🏿,仿佛向參會者傳達了下一屆會議舉辦地巴西的盛情邀請⚫️。這種穿插著表演的學術會議開、閉幕式我還是第一次參加🌌,讓整個會議從始至終都保持著嚴肅但不乏活躍的氣氛。另外,這次會議還是一個非常大的意昂4体育類展覽會🔆,主辦方專門租用了一個展覽中心來展示世界各地最新的意昂4体育方面的科研儀器、書籍刊物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主辦方在展覽會上還特別隔出一間“教室”,邀請知名的專家學者來為我們這些參會的研究生或者青年教師開展職業規劃講座,為我們今後的發展提供指導和幫助👵🏻。
總之,這次能有機會到英國參加如此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我倍感榮幸🏇🏻。通過這次會議,我認識了很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了解了意昂4体育相關領域的學術動態,學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這對我日後的工作™️、學習都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此次英國之行的另一大收獲就是參觀了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以及格拉斯哥大學這樣的世界名校,總體說來👩🏼🍼,雖然各有千秋,但這些名校都隨處彌漫著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英式”高雅,既讓人心之所向卻又讓人不敢褻瀆。
牛津大學坐落在倫敦西北,這座英國最古老的大學其實就是一座小城,可謂“大學裏有城🚵🏻,城裏有大學”🕒。沒有壁壘森嚴的高門🍯,讓人從到達的那一刻,心中便充滿自由與向往。一進入牛津大學,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綠玉般的小河環繞🚣🏼♀️,哥特式的尖塔建築滿眼盡是。多數建築都是牛津大學一個個獨立的學院👩🏻🏫,學生們便在這些修道院般的建築裏遨遊知識殿堂🎿,探尋科學真理。我想,這種肅穆的環境,遠離世俗的氛圍🫴🏼,以及與人類最古老的求知欲望的血脈相承感,都是做學問之“寧靜致遠”境界所必須的基本條件吧。牛津大學的性格不僅表現在這些極具歷史感的建築上,更體現在牛津人的日常生活上。雖然牛津是英國的旅遊熱點,滿街的遊客川流不息⚈🧙🏻♀️,你來我往🤷🏿♀️,但師生們似乎毫不在乎🧖🏻♀️,或在草坪上捧本閑書盡享午後陽光,或在河邊小館與友暢談品嘗咖啡清香……總之,牛津人依舊潛心學問🎥📺,默默進出,保持著我行我素的一貫風格。“對學術專註⛓️💥,對知識虔誠”,這就是我這次牛津之行所體會到的牛津精神,它遍布這所大學,這座小城👮🏻♀️,凝聚在一花一草一物之中,體現在每個牛津人身上🦦。

牛津大學圖書館
如果說牛津大學的“英式”高雅是體現在其獨立🏠、嚴謹的學術氛圍上🚴🏼♂️,那麽愛丁堡大學的“英式”優雅則體現在其讓人肅然起敬的歷史深度中。坐落於蘇格蘭首府的愛丁堡大學,作為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校園處處充滿著古典美的氣息。教學樓🕵🏽、圖書館以及禮堂都是古堡式建築🎛,日夜佇立,為來往的學子、遊人述說愛大的不朽故事。學生們三三兩兩圍坐在校園的草坪上,或閑聊、或探討⛰,一派和睦柔和的景象。草地的蔥郁👨🏽🎨,學生的活力🌨,更加映襯出校園中灰黑色古堡建築的歷史厚重。不單是建築,愛丁堡大學在很多方面也保留著蘇格蘭的傳統。據說,每年畢業時節,不論是當地學生,還是其他國家的留學生👩🚒🫁,都會穿上蘇格蘭傳統服飾🎂,在校園中合影留念🧍🏻♂️,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男生們穿戴的蘇格蘭格子裙。校園中時不時也會傳來一陣悠揚的蘇格蘭風笛聲🫴🏻,清脆中帶有幾分蒼涼🤸♂️,不禁讓人想起電影《勇敢的心》中為了自由而戰鬥的蘇格蘭勇士。“傳承歷史,發揚傳統”,愛丁堡大學用自己的方式展現著獨特的迷人魅力。
愛丁堡大學一景
同樣位於蘇格蘭地區,與愛丁堡大學相比🧑🏿🍳📵,坐落於英國第三大城市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大學則更具現代氣息,學校中的建築半現代半古老🍇,既有現代樓房也有老式古堡📨,常讓人有種時間穿梭的錯覺🧔🏻♀️。這所大學曾培養出許多知名人物☝🏻,如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著名的蒸汽機發明家開爾文🏖;改良了蒸汽機的詹姆斯·瓦特等等🏋🏼,漫步校園,隨處可見“亞當斯密商學院”、“瓦特樓”等以這些傑出校友命名的建築,這些校友的卓越成就👲,讓人不禁想起“工業革命”時期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卓越和不可一世。所以♻,格拉斯哥大學的“英式”高雅,帶著那種昔日英國科技發達🤵🏼♂️、工業繁榮的優越感,總覺得冷漠,存在距離感💋,卻又不得不讓人由衷敬佩和感嘆👂🏼。

格拉斯哥大學遠景
雖然行程短暫,只能匆匆一瞥各所大學的風采,還來不及慢慢咀嚼,細細品味,但是這三所大學各自迷人的風景🤹🏽♂️,獨特的個性還是讓我印象深刻,感悟頗多⚆。如有機會👨🏽🍼,希望能再一次故地重遊🚣🏼♂️,在這些知識的殿堂中慢慢學習🐉,充分領略真正的英倫風情。
有人說過:一個國家的印象👨🏿⚕️,不是從高大宏偉的建築開始,而是從人開始;一個國家的印象💳,不會停留於它的表面🐿,而是它的細節與內涵💆♀️,給人心靈的撼動🧑🏿🍳。
在英國的這半月,讓我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文化國度👨🏿🌾。在英國的各個博物館參觀時💃🏼,我常常看見一隊一隊的小學生或中學生在裏面聽課㊙️、學習,從小就接受著自然、歷史👏🏼、科學🏌🏼♀️、文化的教育,有的還拿著畫筆在紙上認真地勾畫一個個藏品;年輕人也往往在藝術館🧄、美術館裏👶,三五成群地席地而坐🏄🏿♂️,擺起即興的沙龍……最讓我為之感嘆的就是英國人對書籍的熱愛,無論是公園長椅上,還是地鐵車廂裏,滿眼望去都是捧著書本潛心閱讀的人🌂,有兒童、有上班族🤾🏿♀️、有學生🐛,也有年邁的老者😥。英國的文化,是對自己傳統和特色的保留與堅持:紅色雙層的公交車,外形憨厚的黑色出租車🤹🏼♂️,隨處可見的紅色電話亭,以及高大威武的皇家馬隊和騎警,都能讓人恍惚想起老英國的街道景象👨🏻💻。細細體味這一景一物,你會發現,英國的文化猶如清新的空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英國的印象🧜🏿🕯,在於它的氣勢☁️,在於它的細節💑🧑🏼🏭,更在於它的內涵。雖然行程已經結束,但在那裏的點點滴滴讓我銘記於心🧚🏻:英國🚴🏊🏽,已去過🦤,已領略🍙,已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