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locity”一詞中文意思是“速度⚂,速率”,而“Velo City”則是歐盟騎行委員會組織的世界上最高級別的騎行嘉年華的名稱。“velo”,拉丁文字根意即“自行車”🏊♀️。歐洲騎行委員會的工作網絡包括騎行科學家委員會🦹🏿、騎行者城市委員會、世界騎行聯盟、歐洲騎行城市國家協調中心以及騎行工業俱樂部等五個領域😈🧔🏽,“Velo city”便是騎行者城市委員會和科學家委員會共同組織的活動👨👨👧。2015年💁🏿♂️,“velo city”的主辦權歸屬法國的南特市政府。2013年,南特市因其堅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舉措特別是專業騎行的政策而獲得歐洲綠色之都的稱號,本屆VELO CITY的主題“未來的締造者”📕,與該城市的口號正契合🕡。這是一個關於騎行的嘉年華👮🏼♂️,除了學術論壇👩🏽,還包括嘉年華之夜✷🧑🌾、自行車大遊行、騎行電影聯展、自行車工業變革設計展等活動♘。騎行大會是嘉年華的主體👅,來自全世界近700名各界人士會聚在南特市會議中心,就以下主題進行為期三天的交流:
·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方向
·超越意昂4体育與交通,騎行是個生活方式
·騎行作為社會發展的強有力的社會紐帶
本次大會的代表來自世界上近40個國家和地區,我部兩位教師是參會的六位中國大陸代表中的兩位:體教部張銳教授🫒、盧福泉老師。
嘉年華騎行相關的展商👩🏼🍼,近半數與自行車及零配件製造商無直接關聯,表明主辦方對促進騎行相關產業的支持態度。
騎行大遊行
本次大會的分論壇多達近50個🥣,從政治、經濟、健康、科技、環保等不同學科,從不同的側面以交叉學科的視角去探討騎行這個的古老而又彌新的主題,探討她所派生的各行各業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代表未來方向與可持續城市發展和生活的科技創新及人文關懷♛👨🏼🍳。我部張銳教授🐰,新任中國大學生自行車協會秘書長,以及歐盟騎行委員會科學家委員,大學生自行車協會副秘書長盧福泉副教授參與了本次騎行論壇,其論文“cycling culture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進行了大會交流。
在歐洲,自行車騎行已經超越了運動和交通方式的內涵,而是一種責任和生活方式🦁,承諾環境友好式出行和堅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中國大學生自行車協會本次參與VELO CITY的目的,更多的是作為大學生騎行的官方組織,了解世界特別是歐洲的騎行文化🧗🏼🛄、科技以及在交通和出行上的綠色使命✍🏼,為製定近期大學生自行車協會發展戰略進行學習和考察。
多數時候分論壇總是座無虛席,作為城市發展中的可持續規劃🫵🏿,自行車道的規劃和設計吸引了最多的人群👨👧。
騎行科技,特別是在公共交通中,如何輔助設備計算某個區域內的騎行的人數,是除了SHARING,E-BIKE之外最引人註目的話題。實際上👊,鼓勵騎行科技及創新,在VELO CITY 的論壇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電影聯展是本屆velo city的一大特色,聽了一天的會議,坐在大會場電影院,欣賞各個國家關於騎行的公益電影和記錄片🎻,不失是個很好的放松和享受。會後與著名導演進行交流🤵🏼♂️,更是難得的機會,如記錄片CAR VS BIKE,就是瑞典知名記錄片導演的作品,采用平行敘事的方式,介紹了8個發生在世界不同城市汽車與自行車較量的故事。這些系列公益電影和記錄片🕴,以真實的故事和翔實的數據,表明騎行者的立場,他們代表著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的堅定的擁護者。
“Velo City”每年舉辦一屆🐶,每兩年在歐盟以外的城市舉行👨🏻⚕️。臺北市政府在候選城市中擊敗了上海和杭州,成為2016年VELO CITY的主辦城市。2016年臺北的velo city主題是:騎行的變革,論壇的主題包括“城市變革,嶄新的生活方式𓀐,騎行經濟,公共自行車,以及騎行設計”等五個主題⛏。秘書長張銳與臺北市政府議員在會場進行了非正式會晤,雙方就VELO CITY的主辦城市的權益和中國大學生自行車協會的功能與現狀進行了交流,並對可能的合作進行了探討🤾🏼♀️。
短短的幾天會議與體驗🧑🏼💻🐖,給初上任的大學生自行車協會秘書長張銳教授深刻印象🙇🏻♂️。她認為,與國內所熱衷的騎行、比賽和自行車文化節相比,歐洲的騎行者嘉年華活動,更能讓人感受到組織者對城市發展和環保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思維上,跳出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和休閑活動的圈子,更註重開發騎行的相關產業,使得騎行文化🥨,科技,經濟和公共衛生健康和諧共生👨🏿🎓,同時政府積極配置、引導騎行資源🏇🏽,讓企業和騎行愛好者共同協作🪑,有規劃的推廣騎行,以及適於綠色出行的各類政策和配套法規措施🧜🏿♂️👨🏻🦯。我國上海和杭州在ELO CITY2016申請候選城市的失利,也許正表明了我國政府在目前以機動車主導的交通體系中👩🏻🔧,一方面苦於交通擁堵,另一方面又苦於缺乏良策𓀛,顯現了對綠色出行的政策還停留在口號上的尷尬🤖。對大學生騎行組織而言,對未來的騎行者主導者而言,歐洲城市突破自行車作為交通和休閑方式而將騎行上升到生活方式的優勢和經驗🍙,值得借鑒。
附件下載
F1.VELO CITY 2015 論壇主旨報告及分論壇日程安排
F2.“cycling culture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摘要下載
F3.VELO CITY 2016 論文征集:http://www.velo-city2016.com
編輯:豐聿